显而易见,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成了毒药。而这个变化过程,又受着生产工艺和保存条件的影响。比如说,采用巴氏消毒的牛奶,冷藏两周一般细菌还不会超标;而超高温灭菌的,常温下放几个月乃至几年都不会长细菌。即使是同一种食品,比如巴氏消毒奶,不同厂家的工艺控制条件也会使得变化的过程快慢不同。
所以,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很常见也很正常。我国对于许多食品有国家统一的保质期,其实并不合理——在国家许可的保质期内,生产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这样,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而对于那些下工夫改进生产工艺以延长保质期的厂家,国家标准反倒起到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至于厂家是否会乱标保质期,需要的是对其保质期内的食品是否合格进行监测。不合格的要重罚,导致消费者受害的,需要赔偿。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也就没有厂家敢乱标了。
需要注意的是,“保质期内不变质”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实现。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而厂家也没有责任了。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而厂家对此也没有责任。再比如饼干,在保质期内不开袋的话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开了袋,环境又比较潮湿,就会很快受潮变软,很难吃了。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追究厂家的责任。
此外,还有人本着“节约是美德”的原则,认为食物过期后只是口感变差、风味改变、质量下降,只要没有严重发霉变味,就应该尽可能吃掉,避免浪费。事实上,一些食物如水果放置时间长了,会出现部分腐烂变质,各种微生物就会不断加快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向未腐烂部分继续扩散,即便吃的是未腐烂部分,其中的毒素依然会对人体呼吸、神经等系统形成威胁。
TIPS>>>
冰箱可不等于保鲜柜
有些人以为,只要把食品放到冰箱里就不会变质。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很多微生物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4℃~60℃,而大部分冰箱冷藏温度并没有达到4℃以下,即使达标,也只能延缓细菌的生长繁殖,却并不能杀灭微生物。此外,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往往会发生冰晶析出、粘连等现象,而反复冷藏,并且生熟食物交叉放置,不但影响口味,还易引发食物变质。而一些速冻食品更不能长期冷藏,反复冷冻导致维生素缓慢分解损失,最好在出厂日期后一月内吃掉,谨防引起胃肠疾病。
文:营养师培训
下期预告:
《过期食品,你究竟过不过期?》系列之《保质期内的食品就都没问题吗》
往期回顾:
婴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既然贫血的危害那么多,如何才能让贫血宝宝“满血复活”呢?今天,成都中医药大学营养师培训中心的专家教你几招。
《贫血宝宝你怎么了》系列营养知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