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钟凯博客
近期舆论高度关注的“乙肝疫苗”事件在两部委出面澄清后草草收场,看上去这只是又一次“乌龙事件”,但围绕这一话题仍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这一事件真的值得当做新闻去报道吗?它是如何通过编审人员的层层审核的?媒体转载的时候是否有机会纠偏?这样的素材该如何呈现?
也许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我并不是评价疫苗事件最合适的人选,但是从食品安全报道中你也能看到与本次疫苗事件高度一致的逻辑错误,那就是从个案质疑一个产品、一个品牌甚至一个行业,比如曾经热炒的“圣元奶粉致婴儿性早熟”。它们的共性在于,某一产品与某一健康影响存在明显相关性,于是有些媒体武断的将之演绎成为“因果关系”,而其他媒体毫无顾忌的转载,根本不去核实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相关性是可以极具欺骗性的,即使它在数字上真的很完美。举两个例子吧:研究发现某地冰激凌的销量与游泳溺亡人数高度相关,请问是否吃冰激凌导致溺亡高发?研究发现铀矿工人平均寿命高于一般人群,请问铀矿的低剂量辐射是否有利于长寿?当我们看到两个事物的相关性的时候,始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别的因素导致了相关?比如,导致冰激凌销量与溺亡人数相关的因素其实是气温,天热的时候游泳人数增加导致溺亡人数增加。另一个例子里铀矿工人是挑选的同龄人中身体素质最好的一批人,所以他们平均寿命较长。
回到乙肝疫苗事件,的确这些夭折的孩子注射了乙肝疫苗,但真的不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巧合吗?我为什么不能怀疑这些新生儿是吃母乳或牛奶导致死亡?我为什么不能怀疑是剪脐带导致死亡?那为什么可以将婴儿死亡归因于疫苗?要知道相关性往往需要通过人群或者大样本的数据才能得到验证,越是个案越容易受混杂因素影响而导致误判。
我认为媒体和公众可以谨慎的质疑一切,但必须基于靠谱的逻辑而不是陷入胡乱猜测。媒体报道不是简单的事实堆砌,如果只是部分事实,配以不靠谱的逻辑推理,完全可以写出“有鼻子有眼”的谣言!如果真的是疫苗产品出了问题,这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造成的后果,最符合逻辑的应该是在时间或空间上聚集性的爆发,导致的症状具有趋同性,而且涉及的品牌、批号也应当具有趋同性,类似之前的三鹿结石宝宝。
的确,从散发个案追溯未知的风险源头很有难度,但同样的风险因素导致同样的健康效应,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比如三聚氰胺奶导致结石。因此,当媒体发现第一例新生儿死亡病例,怀疑和疫苗有关,最应该做的是寻找其他案例来证实这一怀疑,尤其是同品牌、同批次、类似症状的案例(死亡不是症状,是结果),而不是忙不迭的拿着一个个案去抢头条。当不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症状的新生儿死亡陆续出现的时候,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媒体在怀疑疫苗?这是多么有悖常理的现象啊!
此外,当陆续发现多个新生儿怀疑因疫苗死亡,能否定义为“异常事件”呢?别急,既然是“异常”,那么必然有一个“常”作为参照系,然而在很多媒体事件中,记者根本没有去探究这一点。比如圣元性早熟事件中,婴幼儿性早熟正常的发生概率是多少?五得利面粉硼砂事件中,面粉中硼的本底值是多少?
在乙肝疫苗事件中,新生儿死亡率多年监测的数据是多少,正常范围是多少?国外的新生儿死亡率是多少?疫苗在上市前做的临床试验中的异常反应率是多少?之前有多少新生儿已经接种了该疫苗/该批次的疫苗?异常反应报告有多少?主要的异常反应是什么?有没有出现新生儿死亡率或疫苗异常反应报告的异常波动?等等。这些基数对于搞清事实极为重要。
我的疑问是,难道没有记者注意到这些问题吗?或者是记者向官方求之而不得?实际上,搞清楚这些信息不仅是媒体报道的需要,也是政府开展风险交流的需要。公众疑虑和恐慌症结在不信任,打破不信任最佳手段就是公开透明,或者叫打破信息真空和不对称。如果官方机构能迅速公开这些数据,应该能够迅速击破“疫苗导致新生儿死亡” 的荒谬逻辑,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当然,本次事件中政府通过专家专访、通气会、微访谈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风险交流的行动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希望围绕疫苗安全的讨论不要就此结束,尤其不要通过行政手段强行禁言。媒体是具有自我批判功能的,随着讨论的延续,真理会越辩越明。希望政府真正自信起来,以开放的胸襟让公众参与讨论,了解计划免疫制度,了解政府为保障疫苗安全所作的努力。咱不能每次都拿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当救命稻草啊!
PS,万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请你让媒体记者、编辑学一点基本的科学逻辑吧!
编辑:营养师培训
历史推荐:
》婴幼儿配方食品为何禁用牛初乳
》转基因土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有关食品保质期的叮咛(一)
》有关食品保质期的叮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