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语:盛夏时节,滚滚热浪席卷而来,各大医院因中暑而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本期成都中医药大学营养师培训中心的专家特意为大家奉上一份防暑降温的小知识,愿它为你提供一份清凉、一份舒适。
防中暑,有门道
中暑知识大普及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按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先兆中暑】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和定向力障碍。体温常常低于37.5℃。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即可恢复正常。
【轻症中暑】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1、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疼痛。
2、热衰竭。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3、日射病。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4、热射病。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TIPS>>>
看看你是不是易中暑人群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1、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也容易中暑。
3、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容易中暑。
4、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致中暑。
8、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出现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文:营养师培训
往期回顾:
“妈妈,我要喝饮料。”“不行!饮料喝多了会发胖。”“妈妈,我要吃糖。”“不行!糖吃多了会蛀牙。”……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场景,有不少家长在对待孩子吃零食的问题上,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其实,零食并不是只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选好了、吃对了,它也会成为儿童健康膳食构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成长的营养秘诀》系列营养知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