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营养学会培训中心(原成都中医药大学营养师培训中心)
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09/3/24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政府意识到,营养健康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全民素质高低。中国政府总理朱鎔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改善国民营养水平和健康素质;李岚清副总理专门召开了有关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的会议,做了重要批示,并指示有关部门要支持营养工作;国务委员吴仪在省、部长会议提出,要重点解决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有关部门也指出,注意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是编制“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目的。可见,中国政府已下决心,把改善和提高本国人民营养健康水平,作为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一、中国政府改善营养状况的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包括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提高收入增加补贴,广泛宣传加强教育等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使全民族营养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其中儿童营养条件和状况,儿童体质及减轻儿童营养不良方面的成就尤为明显和突出:目前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已经降到20%以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儿童身长、体重等衡量判断人群营养状况的指标,90年代均高于80年代。以6岁组为例,城市儿童身高90年代初为113.5厘米,比80年代初高4.6厘米,农村为110.2厘米,比80年代初高4.0厘米;体重则由80年代初的18.3公斤,增加到90年代初的20.7公斤,农村则由17.9公斤增加到19.1公斤。   

    由于城乡儿童营养状况大为好转,营养不良所导致的患病率大大降低:根据中国预防医学研究院营养与食品研究所的一项5省儿童营养状况监测显示,由于改善了儿童营养,促进了儿童体质的变化,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儿童低体重引起的患病率由18.2%下降到10.2%,下降率高达44%,农村则由32.1%下降到24.8%,下降率为22%;由生长迟缓引起的患病率由19.6%下降到12%,下降率39%,农村则由50.2%下降到47.2%,下降率6%。成人人群中,营养不良状况大为好转,由此引发的疾病在得到控制中不断减少。   

    显然,中国政府在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中,已经取得相当成功的经验。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正如前所述,中国政府极为强调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始终把温饱解决以后的营养改善与膳食结构调整,尤其是提高儿童营养水平作为一项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1991年3月,中国政府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1990年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文件,并作出了庄严承诺。1992年中国政府派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参加了在意大利罗马由联合国委托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部长级国际营养会议,并对《世界营养宣言》和《世界营养行动计划》的两个文件作出了承诺。在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包容了儿童发展的许多重要指标,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将儿童发展纳入到有关规划中。同时,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采取了必要的行动来展示加强营养,改善营养膳食结构,减轻儿童营养不良的决心,其中包括:成立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SFNCC);制定《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并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完成“国家营养行动计划”的起草;开始为发展饲料及食品加工业的“三元结构工程”的选点试验;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优质蛋白质开发工程”纳入发展规划;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工作;筹办《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召开《中国省级食物发展纲要》研讨会;“大豆行动计划”取得初步成效;筹备召开“全国家庭食物安全(保障)讨论会”等。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将继续在“十五”规划中体现。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政府注重、加强与促进营养、食物与膳食结构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政府实现儿童工作整体化、系统化、规范化,综合、协调、全面发展的开始。   

    二是部门积极配合。在中国政府采取政策努力解决营养问题的同时,中国有关科学研究机构、政府统计部门密切合作,进行了中国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的试点工作,配合政府跟踪、了解、分析中国人民营养尤其是儿童营养的动态变化,为政府及时掌握人民营养状况及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并就改善营养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对策建议,为有关部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背景资料及情况咨询。截止到目前,中国有关科研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1987年9省儿童调查》、《1990年7省市食物营养监测体系试点调查》、《1990年101贫困县儿童营养监测》、《1992年全国儿童调查》、《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89—1991年8省市社会经济发展食物营养状况研究》等专题研究报告,对1987年以来人民营养改善的程度、趋势,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详尽分析,其中儿童营养及减轻儿童营养不良的有关问题成为调查研究的重点。   

    三是全民普遍动员。中国政府充分意识到,提高营养水平与改善营养膳食结构,必须实行全民总动员。政府倡导人民在温饱基本解决的基础上,讲求科学合理的营养,建立符合实际收入水平的膳食结构,并力争节约。政府通过舆论宣传媒介来传播营养科学知识,引导人民实现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把营养知识普及到城乡每一个角落,使城乡大众普遍掌握和了解营养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培养营养意识和愿意充当讲求营养的义务宣传者。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广大人民的普遍参与,中国大众营养水平与膳食结构朝着提高、科学、合理与优化方面转变的步伐逐步加快(有关经济政策部分另文撰述)。  

 

    二、中国营养不良的现状与特征  

    营养不良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亚洲,有大约1/3的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亚临床表现,从而导致许多死亡和残疾情况的发生(例如失明和夜盲)。在过去10年中,仍有近10亿亚洲家庭,没有得到普及食盐倡议的保护,有1/3的亚洲家庭受到缺碘的困扰。缺铁性贫血影响着60%的育龄期妇女,及40-50%的学龄前儿童和一年级学生。此外,世界上有3/4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者生活在亚太地区。   

    中国同样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和部分儿童人群,其营养元素缺乏问题更加突出。表现为:   ——碘缺乏   碘缺乏(IDD)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一些估计资料,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IDD的危险人群约有4.25亿人。目前,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估计为19%。   

    ——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在我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在某些高危地区的一些年龄组中,此比例可高达60%。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2--5岁儿童的维生素A摄入量为RDA的44.8%--68.7%之间。但在一些最贫困的县,维生素A摄入量仅为RDA的30%。   

    ——铁缺乏   

    由缺铁造成贫血患病率的估计,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得出的。在2岁以前贫血的患病率最高,到5岁时下降到较低水平。在城市地区女性儿童稍多,而在农村地区则男性儿童稍多。怀孕妇女中,贫血患病率为35%。在城市男孩中,仅通过膳食摄入,则所有儿童中大约16%的人会患贫血。这个百分比是和贫血率相一致的,后者估计仅稍高几个百分点。中国怀孕妇女中较高的贫血患病率加上婴儿又极易患贫血。   

    ——缺钙和佝偻病   

    中国佝偻病常有发生。3岁以下儿童的佝偻病患病率为6%--44%。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青春期的青少年中,约有7%--24%。在中国国内患病率有一个从南向北增加的梯度。而且在2--6个月的婴儿最为常见,好发于每年的冬季和春季。   

    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国家统计局估计,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率(发育迟缓是中国最主要的营养不良的表现)农村为39.1%,城市为8.9%;低体重发生率农村为17.8%,城市为4.6%;微量营养素缺乏也相当普遍,中国碘缺乏病(IDD)占全世界的40%;估计22%的5岁以下儿童患缺铁性贫血。   

    在中国存在着大量因营养缺乏而导致的不良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营养不良症状----由于营养摄入过渡而出现的儿童肥胖症和成年人的心血管、脂肪肝、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国内一部分高收入阶层,城市以及农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有资料统计,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各类疾病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也成为各种并发症的诱因。   

    事实上,营养不良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而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性。根据一项调查,营养不良导致的低体重发生率,北京、上海、辽宁和天津不到10%,而海南和广西超过30%。总体上看,东北、华北地区的发生率最低,西南、西北和一些东南省区的发生率最高。   

    中国存在的营养不良现象,反映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发展带来的收益,包括营养在内,在国家内部并不平衡。这使得有关减轻营养不良,提高整个人口素质的社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

 

    三、营养不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国外已有资料数据证明,营养不良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未来潜在的影响及其损失。   

    据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世界上30%的人口正面临维生素A、铁或碘缺乏的影响。7.35亿人为这类缺乏导致的临床疾病所困扰,另有20亿人则存在亚临床症状。这类缺乏可以共同危害健康、导致死亡、影响生育、降低智力、教育和学术成就、减少劳动生产力和就业选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微量营养素性营养不良可以干扰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有时甚至贻害终生。   

    表面上看来,这类损失似乎并没有造成足够的破坏,因此很少有人计算过因营养缺乏导致的残疾所带来的隐性花费。包括:治疗性的卫生保健,针对失明、智力迟滞和失聪进行的补救性教育,对白痴患者的监护性照料,对智力发育迟滞、失明和失聪者、及贫血工人的职业选择限制,及对失学儿童的照料等。但是,实际上,营养不良已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潜在的损失,而且是巨大的。   

    中国营养不良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虽然没有专项精确计算,但根据PROFILES模型所做的保守估计,中国每年因碘缺乏,给国家造成1.6亿美元损失;贫血损失约为1.06亿美元,因儿童发育迟缓估计损失0.96亿美元。此外,每年32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与营养因素有关。  

Copyright 2005-2023 四川搏锦程职业培训学校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名访问者
蜀ICP备0601687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024号